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
血浆渗透压是由血浆中的溶质浓度决定的,尤其是无机盐和蛋白质。它主要包括两部分: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。
1. 晶体渗透压 :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(如氯化钠、葡萄糖、尿素等)形成,这些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,但对细胞膜的通透性较低,因此主要影响细胞内外水分交换,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体积。
2. 胶体渗透压 :由血浆中的大分子胶体物质(主要是蛋白质,尤其是白蛋白)形成,这些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,对血管内外水分分布起调节作用,维持血容量。
血浆渗透压的生理意义包括:
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:确保水分在细胞内外自由移动,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。
调节血管内外水分平衡:参与调节血压稳定,防止细胞脱水或水肿。
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:通过维持稳定的血浆渗透压,有助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与清除。
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/L,这个值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。血浆渗透压异常可能导致高渗性疾病、变质性疾病、失水性疾病等多种病理变化。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血浆渗透压如何测量?
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有何区别?
如何调节血浆渗透压?